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心动态

系列报道之四:“中心”设立登记十周年关键词之“数字化”

【信息发布时间:2025-07-28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中标贷申请

招标公告,区块链已存证

存证时间:
存证哈希值:
区块高度:

 2025年,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3号)》(以下简称“国办63号文”)印发实施十周年,也是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设立登记十周年。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办63号文”文件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各项工作部署要求,我“中心”通过十周年系列报道,包括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关键词等线上线下多种宣传形式,回望“来时路”,梳理总结设立登记十年来的改革创新实践做法,助力推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更加优质规范高效。


 中心自2015年9月设立登记以来,伴随着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立足苏州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实际,从传统“纸质化”交易更新迭代到了“电子化”、再到近年来“数字化”举措不断推出,当前正从“数字化”阶段向“智能化”方向跃迁,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资源交易更规范、更高效、更便利。


建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运行机制

中心持续规范构建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服务平台,深化市县两级管理体制的整合;做好市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各项工作,持续规范运营开放共享的电子服务系统;推动实现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发布、规则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


上线电子化交易系统,投标开标从“线下”走到“线上”

中心设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电子招标投标,开发启用了苏州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涵盖建设工程、水利工程等交易类别,完成远程异地评标协调、评标专家远程抽取等功能模块,实现了以“远程不见面开标”为主导的交易新格局,投标人可远程参加开标会议,在线实时完成整个开标全过程。近年来,除特殊类项目外,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基本实现100%“不见面”。


搭建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平台

中心坚持结合实际,从多个不同维度对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通过二次整理加工后形成不同形式的数据分析展现。建设后的大数据平台已初步建立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指标体系及指数67项,主要面向市场主体的服务、面向交易中心的管理和面向监管部门的监管三类实践应用场景。今年中心将结合服务系统升级调整和最新形势要求,对大数据平台进行优化更新。

 

构建“互联网+交易金融服务”业务模式

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基于工业互联网应用并结合金融安全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交易金融服务”业务模式,初步打造了电子招投标全过程的综合性交易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地将招投标业务平台、财务系统与银行系统进行集成协同。


稳步推进智能辅助评标系统运行

中心扎实推进上线智能辅助评标系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功能覆盖初步评审智能评审、商务标智能评审、技术标智能评审,在经济标自动算分的基础上实现一键生成初步评审结果、技术标暗标自动清标和信用分智能打分、评标专家简单复核等辅助评审功能,推动评标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升评标效率和质量。


实现建设工程招投标档案全程电子化文件单套制归档

中心以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为核心,通过业务、技术和数据的深度融合,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并完善交易系统预归档环节。电子档案归档系统打通了全流程电子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建设工程领域全程电子化单套归档的标准规范,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单套制”苏州模式。


复制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的“园区经验”

中心积极复制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电子营业执照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应用的创新经验,推出“电子营业执照+统一加解密+区块链”举措,电子营业执照完成了身份认证、数据同步及电子签名等关键步骤,替代了传统的CA认证,完成了全流程的CA替代工作,实现了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这一服务模式,投标企业在开标时也无需安排专人在线开标,初步实现了“不见面”交易向“不守候”交易的转变。该创新举措在2023年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第190期)》,并作为全省条线唯一,获批江苏省地方标准并于2025年2月发布。


构建公共资源交易“数据铁笼”,推动现场监管向数字化监管转变

中心会同张家港分中心等单位联合实施推出“云智慧”公共资源交易数智化监督实验舱项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交易过程中的众多平台、用户体系进行整合集成,通过多维度分析交易行为,还原并捕捉交易主体陪标、围标、串标等交易违规痕迹,能够发现传统技术难以发现的关联关系,快速准确还原事实真相,提升纪检监察机关发现问题、固定证据、精准打击的能力。此项工作举措获评“苏州市首批大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并在后期被评为应用明显成效项目。


全面打造数字人民币交易应用场景

中心配合制定《苏州公共资源交易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操作规范》并被省级部门转发推广。全面梳理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投标保证金、保险保函、专家评审费、软件工具费、CA数字证书费、建设工程融资贷款和建设工程款结算的数字人民币应用业务场景。建立数币+现金双通道的保证金交易机制,全省率先实现工程投标保证金数字人民币支付。推进集中采购项目货款、专家费(论证费)以数字人民币形式支付,实现了费用发放更加便捷、高效;推动户外广告设施使用权出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业务、古建老宅业务的数字人民币落地应用;打通国有产权交易资金的数字人民币收付渠道,支持跨平台使用,实现了国有产权交易资金使用数字人民币即收即付。


    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将坚持聚焦人工智能,持续探索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开放型数字交易平台生态体系,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管理共享、整合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探索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共享应用工作机制,提升交易的科学性与效率,为宏观经济决策、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交易提供参考和支撑。